其實最早的輪胎并不空空的,而是實實的。而且現在并不是所有輪胎里面都是空空的,有些特種車輛就是實心的,如牽引式炮車、防爆車,叉車等,是為了有更好的承載力和免除漏氣之憂,減少維護等。
那為什么所有的車輛都不用實心輪胎呢?歷史最有發言權,先來了解一段輪胎歷史吧:
19世紀下半期,隨著汽車制造業的飛越發展,迫切需要有多種功能的輪胎,所以橡膠得到大批量應用。
早期的輪胎是硬質實心的,并且是將橡膠直接硫化在車輪外的。之后,有人又在硬質的輪胎上涂了一層軟膠,如此一改進,車子的震動減小了,車速同時提高了。
使用了一個時期之后,人們發現實心輪胎彈性并不是很好。于是,又發明了空腔輪胎,或是叫做彈性輪胎??墒?,人們對這種彈性輪胎仍然不滿意,由于當時的車輪大多都是用木頭或者鐵板所制成的,所以很笨重,這樣雖然有了彈性輪胎,但效果仍然不會太好。所以在改進輪胎的同時,也要改變車輪本身。
1845年,英國的羅伯特·湯姆森第一個研究成功了空心車輪,他用皮革及涂膠帆布制成空心輪胎,它不光輕便,而且在地面上滾動時的阻力非常小。
湯姆森的這一成就推進了許多的新式輪胎的出現。
1888年,英國的約翰·鄧洛普發明出了橡膠空心輪胎之后托馬斯又發明了帶有氣門開關的橡膠空心輪胎。
1890年,巴特萊一行人先后解決了內胎、鋼絲圈、輪胎固著等技術,這樣輪胎才算逐漸得到完善。9年之后,空心輪胎開始應用在小型汽車上。
可是,真正的充氣輪胎的出現,還是在發明了壓縮空氣之后的事,人們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才研制成功了充氣輪胎,隨著充氣輪胎的誕生,車輪在陸上奔跑可謂如虎添翼,只是因為其它技術條件的局限,那時的大型汽車依然選用實心輪胎。
到了20世紀初,不但輪胎的性能提高了,而且輪胎外形也逐漸變得漂亮了。輪胎的外形出現了幾何圖案,這樣一來不僅增大了地面對車子的反作用,而且也利于較快地去除輪胎的摩擦熱。
通過上邊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輪胎里邊空空的秘密了:
1.為了更好的承重,加入空氣可以使輪胎承重更大,這也是為什么泄氣的輪胎無法行駛了。
2.空空的是為了在里面充氣,因為空氣是可以壓縮的.當汽車走在不平坦的路面時,輪胎會受到變化的壓力.輪胎充氣后就能適應這種壓力的變化消除,適應多種路面,從而使駕車更舒服。
3.質量輕,不影響速度,如果是實心的那么沉,想想都跑的好慢。
4.輪胎里邊是空的可以減小車的重量對鋼圈的磨損和壓強,使車的使用壽命提升。同時也省油。
5.實心的經濟成本高,使用空心的,可以大幅度節約成本。
6.實心輪胎,如果轉速快,摩擦生熱很大,再加上強大的離心力,輪胎容易四分五裂,反而壽命更短。而空心輪胎則摩擦生熱相比較小,安全性更好。
(責任編輯:faker)